建构安全感的核心支柱
01、安全感的本质:一种“心理地基”
从心理学角度看,安全感由三个核心支柱构成:
(1)自我接纳(Self-Acceptance)
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,不因外界的否定而怀疑自我价值。
典型表现:
❌ “我必须做到最好,才值得被爱。”
✅ “即使我有缺点,我依然值得尊重。”
(2)可控感(Sense of Control)
- 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生活中的挑战,而非被环境完全支配。
典型表现:
❌ “如果分手了,我的人生就完了。”
✅ “即使关系结束,我也有能力重建生活。”
(3)关系信任(Relational Trust)
既能享受亲密,又能承受分离,不因“不确定性”而过度焦虑。
典型表现:
❌ “TA没回消息,一定是不爱我了。”
✅ “TA可能只是忙,我可以先做自己的事。”
02、为什么安全感会缺失?
早期经历的影响:
童年时期缺乏稳定的照顾者回应(如父母情绪反复无常),容易形成“世界不可靠”的信念。
长期被苛责或忽视的人,会内化“我必须完美才能被爱”的模式。
认知偏差的强化:
过度警觉:大脑像“安全扫描仪”,总在寻找潜在威胁(如“TA这句话是不是嫌弃我?”)。
负面过滤:只关注关系中“不安全”的信号,忽视积极证据。
现代社会的“不确定性”加剧
快节奏、高竞争的环境,让人更难建立“稳定感”。
社交媒体的“对比焦虑”(如“别人都过得比我好”)进一步削弱安全感。
03、如何重建安全感?3个心理学方法
方法1:发展“内在父母”声音
原理:用“自我支持”替代“自我批判”。
练习:
当感到不安时,问自己:
“如果我最信任的人(如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辈)在场,TA会怎么安慰我?”
写下这些话,并大声读出来(如:“你已经做得很好了”“这不是你的错”)。
方法2:建立“安全基地清单”
原理:用具体行动创造“可控感”。
练习:
1. 列出能让你快速感到稳定的事,例如:
整理房间
给好朋友发一条消息
做10分钟深呼吸
2. 情绪波动时,立即执行其中一项。
方法3:练习“关系耐受训练”
原理:逐步适应“不确定性”,降低焦虑敏感度。
练习:
延迟回应:当你想立刻联系对方确认安全感时,先等待15分钟,观察情绪变化。
积极归因:对伴侣的“模糊行为”至少想1种中性解释(如“TA没接电话,可能是手机静音了”)。
04、安全感的终极答案:成为自己的“安全港湾”
真正的安全感,不是找到“永远不离开你的人”,而是培养“即使独自一人,也能安心”的能力。
在我的咨询经验中,当来访者开始:
✅ 用自我关怀替代自我批判
✅ 用行动替代灾难化想象
✅ 用接纳替代控制欲
他们的变化往往是:
情绪更平稳:不再因小事陷入长时间焦虑。
关系更轻松:敢于表达需求,反而吸引更健康的互动。
决策更坚定:减少“讨好”或“逃避”的惯性反应。
咨询师寄语:
“安全感不是没有风暴,而是相信自己能在风暴中站稳。”
——当你停止向外索求“绝对安全”,转而向内构建“应对能力”时,安全感自然会生长。
(你曾在哪些时刻感到“安全感崩塌”?又是如何走出来的?欢迎加入里智分享你的故事)
-END-
另因创作需要,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,若有侵权,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,可联系作者或本站,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