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熊孩子”谈家庭教育
端午节期间,上海迪斯尼发生一起两个家庭之间的斗殴事件。起因是一对情侣拍照,另一个三口之家的约莫四五岁的女儿闯入他们的镜头里,情侣对小女孩出言不逊,小女孩的爸爸捍卫女儿,导致矛盾升级,于是两个家庭出现一场混战。原本趁着假期外出游玩,却出现这场不愉快的闹剧,本来已经挺遗憾了,没想到,事件的原因以讹传讹,后来居然演变成了小女孩插队,情侣制止,父母不仅不教育小女孩,还助长小女孩的气焰,最终导致双方大打出手。此番言论一出,网上出现大批共情者,纷纷点赞跟评,诉说自己遇到的各种“熊孩子”行径,甚至很多人提到现在越来越“厌童”了。
“厌童”这样一个直接的表述,抒发出当代年轻人对于“熊孩子”行为的强烈愤怒,也不得不引发我们对家庭教育的思考。最近还看到一篇文章,标题是“家长为什么要带废话多的小孩来咖啡厅!!!”,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笔者强烈的愤怒和嫌弃的情绪。更值得反思的是这些孩子们的家长,孩子本来应该是纯真无邪、天真可爱的,为什么自己却教育出让人如此嫌弃的孩子?
“熊孩子”通常指那些行为举止不恰当、缺乏规则意识、常做出让人头疼事情的孩子。避免家庭教育出现“熊孩子”,需要家长从多个方面着手,以下是一些具体建议:
一、尊重孩子的个性与需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,有自己独特的性格、兴趣和天赋。家长要尊重这些差异,避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。
孩子被尊重,才能学会如何尊重他人。比如要让孩子学会不打断别人说话,父母先做到不打断孩子说话,耐心等孩子表达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。
二、建立明确的规则与界限
在家庭中制定规则,让孩子从小就有规则意识,懂得遵守规则。并向孩子讲解界限的意义,分清楚自己和他人的边界,学会不侵犯别人的边界。
最好让孩子一起参与制定家庭规则,这样孩子会更愿意遵守。规则一旦制定,就要严格执行,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或撒娇而轻易妥协。
三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
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,并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。比如孩子犯错后,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。
注意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,不代表父母可以坐视不管,或者冷漠对待,而是父母充分包容和支持孩子,但是不可以代劳,替孩子承担责任。
四、注重品德与价值观教育
正所谓“有熊孩子必定有熊家长”,大家往往能发现,“熊孩子”的背后,其家长三观就不正。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,做到诚实守信、尊老爱幼、乐于助人等,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。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,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。
五、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
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交往,为孩子创造与他人相处的机会。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和技巧,如打招呼、分享、倾听他人说话、表达自己的想法等,避免一些小的误会因沟通不畅导致爆发严重矛盾,甚至产生冲突。
六、保持教育一致性
家庭成员之间如父母亲以及祖辈之间要在教育孩子上保持一致,避免出现一个管、一个护的情况,否则很容易让孩子感到困惑,甚至出现“钻空子”的行为。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。同时家长要与学校老师保持密切沟通,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,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。如果孩子在学校出现了一些问题,家长要与老师共同探讨解决办法,形成教育合力。
另因创作需要,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,若有侵权,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,可联系作者或本站,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