里智心理咨询

欢迎来到里智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·放心的隐私保障

咨询电话:17521011398

心理杂志

吴博士谈心理——不怕得罪人,远离精神内耗

作者:吴少里   2025-08-01 14:34:50   4次阅读   





 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,常常会听到来访者说:  

“我不想让别人失望。”  

“我怕说了‘不’,关系就破裂了。”  

“如果我拒绝,他们会不会觉得我自私?”

    这些担忧的背后,隐藏着一个共同的模式——“过度适应”(over-adaptation)。我们压抑自己的需求,迎合他人的期待,以为这样能换来和谐与认可。但现实往往是:我们越害怕得罪人,精神内耗就越严重,生活反而越疲惫。

    今天,我从心理学的角度聊聊:为什么“不怕得罪人”才是停止内耗的关键?以及如何在不伤害关系的前提下,学会真正地为自己设立边界?




#01

图片

精神内耗的本质

图片
1754030750518371.jpg

精神内耗的本质:你在用自我消耗换取虚假的安全感

精神内耗(mental internal friction)并不是懒惰或意志力薄弱的表现,而是一种长期自我压抑后的心理疲惫。它的核心矛盾是:  

- 大脑在不停权衡——“如果我拒绝,会发生什么?”  

- 情绪在不断冲突——“我该忍一忍,还是该说出来?”  

- 行为在不断妥协——“算了,还是别惹麻烦了。”  

这种持续的自我对抗,会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,让你即使什么都没做,也感到精疲力尽。  

为什么我们宁愿内耗,也不敢得罪人?  

从心理学的角度看,这通常源于:  

- 童年适应模式:小时候,讨好父母/老师能获得安全感,这种模式延续到成年。  

- 对冲突的灾难化想象:大脑会把“拒绝”等同于“关系破裂”,但其实大多数人的接受度比我们想象的高。  

- 低自我价值感:认为自己的需求不重要,别人的评价决定了自己的价值。  

#02

图片

不怕“得罪人”

图片
1754030898505688.jpg

不怕“得罪人”,不等于变得冷漠或自私  

很多来访者问我:“如果我不再讨好别人,会不会变得孤僻、没人喜欢?”

其实,健康的边界(boundary setting)不是“攻击他人”,而是“保护自己”。它的真正含义是:  

✅ “我有权表达自己的需求。”

✅ “我的感受和别人的感受同样重要。”

✅ “如果对方因为我的合理拒绝而疏远我,那这段关系本身就不健康。”

心理学研究发现: 那些能够清晰设立边界的人,反而更容易建立高质量的关系。因为:  

- 别人会更清楚你的底线,减少无意识的冒犯。  

- 你会吸引真正尊重你的人,过滤掉消耗型关系。  

- 你不再把精力浪费在“内心戏”上,能更真诚地与人相处。  

#03

图片

减少精神内耗

图片
1754030190419534.png

如何练习“不怕得罪人”,减少精神内耗?

(1)认知调整:得罪人 ≠ 世界崩塌

大脑常常放大“拒绝的后果”,但现实中:  

大多数人不会因为你的一次拒绝而否定你。  

真正在乎你的人,会尊重你的界限。  

即使有人不满,那也是他们需要处理的情绪,不是你的责任。  

练习:

下次想说“不”时,先问自己:  

“如果换作别人拒绝我,我会因此讨厌TA吗?”(通常不会)  

“最坏的结果是什么?我真的无法承受吗?”(往往没你想的那么糟) 

(2)从小事开始设立边界

不必一开始就做“强硬”的人,可以从低风险场景练习:  

“今天加班不了,我已经有安排了。”

“这个话题我不太想聊,我们换一个吧。”  

“谢谢邀请,但这次我不参加了。”

每成功一次,你的心理肌肉就会更强壮一点。  

(3)用“非暴力沟通”表达拒绝。  

你可以既坚定又温和:  

“我理解你的需求,但这次我没办法帮忙。”(肯定+拒绝)  

“我需要一些时间考虑,晚点再回复你。”(延迟答应)  

“这件事对我有点困难,我们看看有没有其他方案?”(拒绝+替代方案)  


#04

图片

生活如何奖励你

图片
1754030981665957.png

在我的咨询案例中,那些学会设立边界的人,往往会在几个月内发现:  

焦虑感明显降低(因为不再过度思考“别人怎么看我”)  

人际关系反而更轻松(因为减少了“勉强自己”带来的怨气)  

能量更集中(不再把精力浪费在讨好上,更能专注自己的目标)  

真正的成熟,不是学会隐忍,而是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说“不”。

当你停止用自我消耗来换取别人的认可,你会发现: 那些值得留在你生活中的人,并不会因为你的界限而离开;  而那些因为你设立边界而疏远你的人,本来就不属于你的世界。  生活奖励的,从来不是“老好人”,而是那些敢于尊重自己的人。

如果你也在精神内耗中挣扎,不妨试试:  今天,先从一个“小小的不”开始。


— END —


另因创作需要,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,若有侵权,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,可联系作者或本站,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


下一篇:没有了!

青少年问题更多

亲子家庭更多

相关文章推荐

联系我们

咨询电话:17521011398

邮箱:lizhipsyc@163.com

地址:上海市徐汇区零陵路585号爱邦大厦4F

服务时间:周一至周日9:00-21:00

Copyright © 2020-2025 上海里智健康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0036082号-2  技术支持:申梦网络   网站地图  TXT地图